随着"十不准"政策全面实施,国企供应链公司过往依赖货物转手交易的粗放模式已不可持续。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导向下,75%的产业园区面临空置率超标的现实困境(数据来源:国家发改委2023年产业园区发展报告),倒逼以城投、产投为代表的园区运营主体加速转型。本文聚焦三大核心问题:传统招商模式失效后的替代方案、产业服务能力构建路径、运营体系升级方法论。
▍政策环境剧变与行业困局
(1) 监管政策的三重冲击
1、"十不准"红线约束:2023年发布的《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通知》明确禁止"过单贸易""融资性循环交易"等十类业务,直接冲击传统货贸模式。据国资委统计,该政策导致63%的国企供应链公司营收同比下降超30%;
2、税收优惠全面清理:财政部2024年3月开展的专项督查显示,全国89%的产业园区已取消区域性税收返还政策,传统招商工具失效;
3、园区空置率硬性考核:发改委《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》设定红线指标:省级园区空置面积不得超过总规划面积的15%,地市级不得超过20%。目前全国达标率仅为41%。
(2) 经营数据的预警信号
1、营收结构失衡:抽样调查显示,城投类供应链公司收入构成中,场地租赁占比达72%,供应链服务收入仅占11%;
2、资产周转率低下:产业园区平均资产周转率从2019年的0.38次/年降至2023年的0.21次/年,低于商业地产行业平均水平;
3、服务渗透不足:仅19%的园区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,34%的园区提供数字化改造支持。
▍招商模式迭代:从税收优惠到系统化解决方案
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资源招商、资本招商、服务招商成为了新途径。
(1) 资源招商的精细化运营
资源招商:指依靠当地的优势资源,引进投资项目。简单来说就是,一个地区有优质农产品、煤炭、矿产等优势资源,就可以积极引进一批煤化工、农产品开发、矿产资源开发和商贸物流的企业。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,进行针对性的资源招商,以资源换项目,将优势资源配置给优质企业,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,让企业看到了“投资”的效益,从而前来投资建设项目。例如,泸州港投集团围绕新能源新材料、食品加工等产业,搭建“租赁+分割+合作”的灵活载体,预留个性化地块吸引龙头企业。
(2) 资本招商的产融协同
"基金+供应链金融"双轮驱动模型:主要是指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(又称:产业引导基金),利用基金的专业化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力,吸引优质项目落地。说白了就是靠产业基金+供应链金融的投贷联动,给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。比如青岛华通集团搭建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,同步开发三类金融工具:
1、设备融资租赁:年化利率4.5%,较市场低1.2个百分点;
2、订单反向保理:实现T+3放款,缩短账期45天;
3、知识产权证券化:累计发行3期ABS产品,融资规模8.7亿元该模式使园区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下降至5.8%,低于行业均值2.3个百分点。
(3) 服务招商的生态构建
服务招商:也俗称产业链招商、供应链招商,指的是把产业园区内的生产性服务配套都搞齐全,搭建好新基建,实现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,让企业能够直接拎包入住,来了就能安心干。例如通过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,由园区负责建设实验共享中心,大大降低了各方入驻企业的运营成本。
▍以产业供应链撬动园区招商
像城投、产投类的国企供应链公司,以前,可以靠着地产/物业思维,把园区企业当成二房东,靠着收租舒舒服服过日子。但是现在,园区常年空置,纯收租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了,必须要转变思维:从建园区收租升级为供应链运营思维,通过搭建运营产业供应链服务平台,为园区企业提供集采统销、物流、供应链金融、电商、数字化等系列配套服务,真正在帮助园区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难题,和园区企业同频共振。
举个例子,浙江有个国企供应链公司运营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区。他们给入驻企业提供集采统销服务,把原材料采购成本压下来,产品销售渠道铺宽。物流配套服务也跟上,建了个共享物流中心,企业发货成本降了三成。另外,还会给他们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,给轻资产的初创企业做了供应链金融产品,解了资金燃眉之急。结果是,园区入驻率从 60% 涨到 90%,还吸引了好几家行业龙头企业落户。
再看福建某海洋渔业产业园区,国企供应链公司把电商服务和数字化升级服务送上门。帮渔民把鱼虾蟹搬上电商平台,销量翻了几倍,又给加工企业搞数字化改造,生产效率提升50%。
当然,升级为产业供应链运营商,这条路没那么好走。运营团队得是真正的行家里手,运营能力得过硬。传统国企供应链公司常受限于地产思维(重空间租赁)和物业思维(基础服务),而产业深耕则需要升级为供应链运营思维。如果国企还停留在只会收租,不会服务企业。那就会导致企业来了留不住,园区又成了空壳房子。
更重要的是,招商引资不能“饥不择食”,得把好入驻企业质量的关卡,过滤掉那些 "候鸟式" 企业(冲着政策优惠来的,赚完钱就跑的),还有 "马甲型" 企业(挂个名不干实事的)。要结合产业企业真正的痛点,搞服务创新。
为了更好的完成自身的产业转型,在2024-2026年政策过渡期内,建议各大平台重点把握三大机遇:
1、资产重组窗口:利用国资国企改革政策,整合区域内分散的园区资产;
2、服务产品标准化:开发可复制的产业服务产品包,输出管理能力;
3、数字资产沉淀:构建园区产业数据资产体系,探索数据交易变现。
原创:闻昊
关注微信公众号
获取债券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