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财政的隐形炸弹,正通过前所未有的政策组合拳被缓慢拆解,而站在风暴眼的城投公司,经历着一场从“政府左手”到“市场主体”的残酷蜕变。
债务冰山:城投债务的真实图景
截至2024年6月末,全国城投有息债务规模已突破62万亿元,叠加地方政府显性债务42.61万亿元,广义政府债务杠杆率飙升至历史峰值。更触目惊心的是,西北部分城投负债率超80%,而总资产前100位的城投平均负债率也站上60%红线。这些数字背后是残酷现实:城投公司沉淀的资产中,公益性资产占比超70%,如道路、公园等设施几乎不产生现金流,却需持续投入运营成本。2024年1-9月,44家城投主体爆发非标风险事件,其中22家实质性违约,贵州、云南等地甚至出现城投停发工资、农民工集体讨薪的恶性事件。
三重绞索:城投平台的生死困局
造血功能先天不足仍是核心痛点。多数城投仍是“两块牌子、一套人马”的行政化机构,审计显示其核心业务集中于基建代建、土地开发等公益领域,经营性收入占比普遍低于30%,资产负债表中充斥着待回购的公益资产。当城市化率迈过66%关口,传统基建项目大幅萎缩,政府补贴断崖式下降,输血通道被彻底截断。
债务结构畸形恶化进一步加剧危机。非标融资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——2024年前三季度,信托、租赁等非标融资成本仍高达8%-12%,远高于债券利率。更严峻的是债务期限错配:某省级平台150亿元隐性债务中,3年内到期占比超60%,而对应项目回款周期长达10年以上。
政策紧箍咒持续收紧封死退路。2024年“226号文”彻底打破城投信仰,要求剥离政府融资职能;紧随其后的“150号文”划定退平台三大铁律:隐性债务清零、政府不再担保、2/3金融债权人同意。严监管下,2024年城投债净融资额首次转负(-4972亿元),AA级平台净融资缺口扩大至4266亿元。
政策拆弹:十万亿化债组合拳破局
2024年推出的 “6+4+2”系统性化债方案,堪称中国债务治理史上最强干预:
• 6万亿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。 • 连续5年每年8000亿专项债补充政府基金(累计4万亿)。 • 2万亿棚改债延期偿付。
政策效果立竿见影:
T城通过1430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置换,综合融资成本从7.2%压降至4.1%,年省利息超40亿元;
G州水城某平台5年期债券票息仍达5.2%,但因纳入置换名单遭50倍疯抢。
更关键的是债务期限重构——2028年前需化解的隐债从14.3万亿锐减至2.3万亿,年均化债压力从2.86万亿降至4600亿,降幅超80%。
组合拳实战:三步重生法
案例背景:某S省平台(AA评级)存量隐性债务150亿元,成本7%-10%,土地出让收入骤降40%,同时需融资50亿元建设高铁新城。
第一步:PPN精准拆雷
• 发行50亿元PPN(利率4.5%),定向置换信托非标。 • 省财政厅出具“财政资金优先偿付”承诺函。 • 省内农商行、券商资管封闭认购。
第二步:ABN盘活沉睡资产
• 以存量保障房租金收益权(年现金流2亿)为底层资产。 • 发行20亿元ABN,优先级利率3.8%. • 设置租金收入质押+差额补足双重增信。
第三步:MTN赋能新基建
• 发行30亿元绿色MTN(利率3.9%)。 • 纳入央行碳减排工具获0.5%贴息。 • 配套商业地块销售收入覆盖本息。
成效:年财务成本省4亿元,隐性债务占比从68%降至35%,新增50亿绿色信贷额度。
退平台迷思:转型背后的虚与实
截至2025年6月,全国169家城投宣布退出融资平台,但真实转型不足三成。某东部Z公司“退平台”后暴露三大病灶:
市场化收入占比仅28%,仍依赖政府代建项目;
新增融资中42%通过财政担保获取;
3家子公司无实际业务,专为借新还旧设立。
真转型需过三关:
• 资产关:剥离公益性资产,经营性资产占比超70%(参考上海城投市场化收入77%)。 • 机制关:打破政府任命高管,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(如重庆“八大投”市场化选聘)。 • 融资关:新增融资100%市场化定价,杜绝财政暗保(H建投转型后债券利率较同区域低80BP)。
破局路径:从债务泥潭到城市运营商
分类改革手术刀是底层逻辑:
• 公益类:供水供热、公园绿化等业务,实行“ABO模式”(授权-建设-运营),政府购买服务(如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年财政托底23%)。 • 商业类:新能源、数字经济等板块完全市场化,考核ROE、现金流。 广州地铁“轨道+物业”模式,通过上盖商业开发反哺轨交亏损,年增收超30亿。
产业造血攻坚战决定生死:
• 五高赛道布局:高成长性(氢能/储能)、高技术含量(半导体)、高功能性(智慧城市)。 • J省城投建设科技孵化园,吸引芯片企业落地,获取产业发展数据孵化创投基金。 • C市平台收购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,年稳定现金流达8亿元。
资本运营升维战重构资产负债表:
• REITs突围:某河道治理项目以土地增值收益发行ABN融资10亿。 • 耐心资本培育:SD某平台设立50亿科创基金,投早投小投科技。 • 混改破冰:DB省公用破产重整引入央企H电力,债转股化解40亿债务。
尾声:没有退路的转型
当财政部在2024年中央决算报告中宣布 “债务利率平均下降2.5个百分点” 时,7000家融资平台的关停并转已悄然完成。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债务长跑进入最后赛段——
对地方政府,是 “公益归财政,经营归市场” 的政企边界重构;
对城投平台,是从 “代建融资工具”到“城市运营商” 的基因再造(如天津城投数字化调度中心动态盘活千亿资产);
而对60万亿债务的最终解药,唯有在破立之间重塑国家资产负债表,方能在后土地财政时代涅槃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