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梳理破局62万亿债务!2025年化债窗口期仅剩不足半年

2025年,城投公司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“生死劫”。截至2024年6月,全国城投有息债务规模突破62万亿元,叠加地方政府显性债务42.61万亿元,广义政府债务杠杆率飙升至历史峰值。更触目惊心的是,西北部分城投负债率超80%,而天津、江苏等地广义债务率超过250%,远超国际警戒线。

三重绞索的窒息困局

  • • “失血”的造血功能:超70%业务集中于基建代建、土地开发等公益领域,经营性收入占比普遍低于30%。当城市化率迈过66%关口,传统基建项目大幅萎缩,政府补贴断崖式下降,输血通道被彻底截断;
  • • 畸形的债务结构:非标融资成本高达8%-12%,某省级平台150亿元隐性债务中,3年内到期占比超60%,对应项目回款周期却长达10年以上;
  • • 政策紧箍咒的致命封堵:2024年“226号文”彻底打破城投信仰,要求剥离政府融资职能;“150号文”更划定退平台三大铁律——隐性债务清零、政府不再担保、需获2/3金融债权人同意。

致命盲区:被忽视的平台梳理为何是破局命门?

多数城投深陷泥潭,根源在于对平台梳理的战略性误判。所谓平台梳理,绝非简单的账目清理,而是通过对资产、负债、融资渠道的系统性重组,重构企业生存逻辑。当前城投的三大认知陷阱,正将企业推向深渊

陷阱一:债务置换=万能解药?

尽管2024年“6+4+2”化债方案(6万亿债务限额置换+4万亿专项债+2万亿棚改债延期)暂缓危机——如T城通过1430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置换,年省利息超40亿元——但债务置换仅治标,造血能力方治本。贵州某平台将156亿元债务展期20年,却因资产中70%为道路、公园等零现金流公益性资产,最终陷入“展期续命,越续越亏”的死循环。

陷阱二:业务转型=盲目多元化?

成都某城投布局智慧城市,但2023年营收中房地产仍占主导;株洲城发集团试图以“矩阵式产业布局”破局,却陷入“报表整合而非实质转型”的窘境。症结在于:未通过平台梳理识别核心资源禀赋。青岛城投之所以成为全国仅12家转型标杆之一,关键在于梳理出“集成电路产业园+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”的黄金组合,后者年稳定现金流达8亿元,为新兴产业投资提供弹药。

陷阱三:政企分开=纸面改革?

东部Z公司“退平台”后,市场化收入占比仅28%,新增融资中42%仍依赖财政担保。政企分离的实质,是借助平台梳理切断“混同基因”

  • • 出资人与客户身份分离:地方政府既是股东又是最大客户,导致城投沦为“行政附庸”;
  • • 资产确权与剥离:上海城投市场化收入占比77%的秘诀,在于将公益性资产划转政府,保留供水、环保等可经营性资产;
  • • 决策机制再造:重庆“八大投”通过职业经理人选聘,将项目审批周期从平均6个月压缩至45天。


图片

手术刀行动:平台梳理的实战路径

真正的平台梳理,需以“三把手术刀”切入底层逻辑

第一刀:债务重组与流动性再造

  • • 非标置换闪电战:S省平台发行50亿元PPN(利率4.5%)定向置换信托非标,配套省财政厅“财政资金优先偿付”承诺函,省内农商行封闭认购;
  • • 资产证券化破冰:以保障房租金收益权为底层资产发行20亿元ABN,设置租金收入质押+差额补足双重增信,优先级利率压降至3.8%;
  • • 绿色融资贴息:发行30亿元绿色MTN纳入央行碳减排工具,获0.5%贴息,配套商业地块销售收入覆盖本息。

第二刀:业务价值链重构

城投的未来在“产业”而非“城建”,但产业布局需依托平台梳理精准锚定赛道:

  • • 城市内生型产业:山东某平台将城中村改造与科技孵化园结合,土地增值收益反哺芯片产业投资;
  • • 区域特色产业链:J省城投聚焦本地稀土资源,打通“开采—深加工—磁材应用”链条,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;
  • • 数字底座赋能:天津城投搭建数字化调度中心,动态盘活千亿资产,使闲置商业楼宇出租率提升37%。

第三刀:资本运营升维

  • • REITs突围:某河道治理项目以土地增值收益发行ABN融资10亿;
  • • 耐心资本培育:SD平台设50亿科创基金,以“投早投小投科技”锁定氢能、半导体赛道;
  • • 混改破冰:DB省公用事业平台引入央企H电力实施债转股,40亿债务转为股权。


图片

政策窗口期:与时间赛跑的转型倒计时

2025年已成城投转型最后窗口期。最新政策信号表明:

  • • “退平台”实质化:全国169家宣称退平台企业中,真实转型不足三成。监管新规要求,真转型需过三关——经营性资产占比超70%、新增融资100%市场化定价、彻底打破政府任命高管;
  • • 融资政策分化:上交所2025年3号指引新增对贸易类业务的核查,AA+以下平台发债门槛进一步提高;
  • • 化债资源倾斜:6万亿债务置换额度向贵州、云南等高风险区域倾斜,但要求配套“资产重组方案”。

生死时速下,城投需牢记三法则

其一, 债务重组是“止血剂”,产业造血才是“造血干细胞”——剥离公益资产是前提,锁定现金流资产是根基;
其二, 平台梳理非财务技术,而是战略重构——从“政府左手”转向“市场右手”,需重构资产负债表、业务矩阵、人才基因;
其三, 没有“万能模板”,只有“精准手术”——合肥的创投模式、深圳的REITs路径、长沙的产业基金打法,皆因本地化改造才成功。


05 结语:在破立之间重塑国家资产负债表

当财政部宣布“债务利率平均下降2.5个百分点”时,7000家融资平台的关停并转已悄然完成。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债务长跑进入最后赛段——城投的终极使命,是在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找到平衡支点,从“代建融资工具”蜕变为“城市价值运营商”

未来十年,中国城市发展的分水岭,将由今天城投刮骨疗毒的勇气决定。那些敢于用手术刀解剖自身、以平台梳理重构基因的企业,终将在后土地财政时代涅槃重生。

上一篇:二季度政治局会议定调城投转型:出清与重构下的产业突围路径
下一篇:城投平台生死劫:万亿债务化解背后的转型阵痛与出路
  • 集团总部

    025-84711222

    地  址:南京市汉中路89号金鹰中心A座19层

    邮  编:210029

    传  真:025-84711223

  • 业务联络

    025-84711222-652

    邮  箱:yw@huaxinjiye.com

  • 招聘联系

    025-84711222-655

    邮  箱:hr@huaxinjiye.com

友情链接: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
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
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
Copyright © 2020华信基业集团有限公司.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备18066469号-1 Designed by Wanh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