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定调:从“剥离”到“出清”的转型加速度
2025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释放的城投转型信号,堪称近年来最彻底的制度重构。 会议首次提出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”,相较3月政府工作报告“加快剥离政府融资功能”的表述,政策内涵发生质变——从“政企分开”的渐进式改革,转向“减量提质”的存量革命。
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指出,“出清”意味着对空壳类平台的根本性处置,或通过合并重组、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退出。这一表述与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的判断形成呼应:在区县平台优质资产匮乏、融资转型困难的背景下,“不出清则隐债难止”的治理逻辑已成共识。
转型路径:从“基建操盘手”到“产业组织者”的范式转换
城投平台的产业转型,正经历从物理空间开发向产业生态运营的深刻迭代。 现代咨询研究院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城投行业发展趋势报告》揭示,行业已进入“大运营时代”,城投需从传统基建向“城市综合运营商”升级。
安徽某地市级平台的转型颇具代表性:通过整合发债城投体系内的园区运营、物业管理等业务,明确“为安徽省首位产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招引平台”的职能定位,实现从施工主体向产业服务商的蜕变。其财务数据符合“335指标”,显示市场化转型的可行性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河南某区县级平台的资产重构实验:当地政府将发债城投的经营性资产(包括产业园、光伏发电等)无偿注入新设的国有资产运营主体,通过股权层级提升至县国有资产事务中心一级企业,实现从“融资工具”向“资产运营商”的角色转换。这种“经营性业务剥离+模拟报表整合”的模式,为区县平台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。
资本重构:债务化解与融资创新的平衡术
在“严禁新增隐性债务”的刚性约束下,城投平台的资本运作正经历双重变革。 一方面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“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”政策,为完成阶段性化债任务的重点省份打开政策窗口。如贵州六盘水钟山区再现“统借统还”案例,显示债务置换与区域发展并重的化债思路。
另一方面,城投债监管持续从严,但转型平台的融资渠道逐步打开。2025年2季度,中西部产投类首发企业数量明显增多,地市级主体占比超60%,AA+及以上高等级客户成为主力。河南交投集团50亿元科技创新债、郑州城发安居科技首次发债等案例表明,通过资产证券化、数据资产入表等方式,城投平台正在构建“信用矩阵”。
产业突围:新质生产力与数实融合的战略接棒
政治局会议强调的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”,为城投平台指明了产业投资方向。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公司原总经理葛培健认为,城投的数字化转型不应局限于自身,而应延伸至产业园区运营——通过打造全域数字化产业园区,实现传统运营向数字化运营的跨越。
在江西某地市级平台的实践中,依托旅游产业配套建设与服务的资产整合,成功实现从基建施工向“特色产业服务商”的转型。这种“产业+运营”的模式,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“优化城市空间结构”“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”等政策形成共振,为城投平台参与城市更新提供了抓手。
风险把控:有序退出与真转型的双重考验
“有力有序有效”的六字方针,为平台出清设定了行动纲领。 钟辉勇副研究员解析称,“有序”要求避免运动式清退引发连锁风险,“有效”则强调退出后的可持续运营。这意味着,城投平台需在退出名录前完成市场化改造,实现“项目自主决策、投融资自主、债权债务明晰”的硬约束。
对于转型平台的考核体系,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原主任楚序平建议建立“长期资本+耐心资本+战略资本”的评价机制,将经济增加值核算与产业投资回报挂钩。这种制度设计,倒逼城投平台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,真正承担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使命。
这场始于政策定调、终于产业重构的转型浪潮,正在重塑中国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。当“大运营时代”的帷幕徐徐拉开,城投平台的突围路径已然清晰——在出清中重构,在转型中重生。